转 潘家俊:高水平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关于“双高建设”的思考之三
在弄清楚“组群逻辑”和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和重构”的基础上,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第三步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奠基工作。高标准进行“课程建设”,才可能真正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落到实处,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性、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
1.重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1992年,职成教司印发了引进“CBE”理念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的文件。引进“DACUM”模式使我们领悟到:“职教课程开发的程序原来是应该倒过来的,即从职业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始而不是从学科知识开始,首先进入开发程序的开发人员是行业专家而不应该是教师”。引进“CBE”思想使我们领悟到:“职教课程是应该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知识来开发的”。为此,要遵循“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实行“以工作引导学习”或“在工作中学习”(on the job learning )的教学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质性成果,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将学习体系和项目体系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应当由项目引领的“课程模块”组成,教学的内容要从企业项目“拆解转化”而来;课程模块之间,应当具有严密的关联性和内在的系统性。
要想“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非实行能力本位教育不可,这是当下职业教育的一个紧迫课题。
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图1):
学习(工作)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
学习(能力)模块的设计是把职业(群)分解为若干个职业活动单元,以工作任务(教学活动)为核心,把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从原来的各有关学科体系中提取出来,加上关键能力,共同组成一个学习模块,以便满足从事该职业活动单元所需之全部知识和能力要求。学习模块的开发,在一定意义上更难于专业的顶层设计,更重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其焦点是“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习(能力)单元是对职业(群)能力的细分,是学习模块的核心内容和开发依据。
图1 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三个层面
案例:中高职贯通数控技术专业能力分析表(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
五年学习训练内容共计包括12个学习(工作)领域、52个学习(能力)模块、266个学习(能力)单元。图2为节选:
图2 中高职贯通数控技术专业能力分析表
2.开发适应产业需求的课程教材
孙春兰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解决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一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二是探索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三是配套信息化资源。四是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五是教材每3年大修改调整一次、每年小修改调整一次。
这五个要点的核心,是要解决专业教材学科(知识)本位、与生产工作实际脱节、内容形式陈旧老化的问题。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材及时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化,教材形式更加多样性,开发和遴选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信息化教材、互联网教材,拓宽教学资源的空间,丰富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教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没有课改的理念、思路和决心,就无法开发出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本位”的教材,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长期缺乏高质量、适应产业需求的教材,课改就成为一场“秀”,成为“系统内部的自娱自乐”,毫无实际价值。这种现象,在我们各级各类的“说课大赛”中屡屡见到。国家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指明教材改革的方向,期盼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能够获得成果。
3.满足学生多元成才的路径设计
原国家教委职成司司长杨金土教授指出:“有各个分数段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将是职业院校长期存在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把它看成是短期的、权宜的情况,更不是无奈接受的现实,相反,吸纳具有各种各样基础、背景、个性和志趣的人,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职业院校的一种特色。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是被开发的程度或潜能的类别不同而已。我们的态度是支持任何人在职业院校里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的方法是目标多样,路径多条,自主选择,因材施教;我们虽然不能保证人人成才,但我们真诚地帮助人人成才。”
在“高职百万扩招”和“职教高考制度”共同作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类型越来越多,分类培养势在必行,为学生提供多元路径迫在眉睫。
案例:景观设计专业职业生涯学习地图
这是我原来任职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一位台湾专业带头人在2012年提供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结构,有点像我们现在建设的面向产业链的专业群。学生进入这个专业,在完成了专业必修课程后,可有5个职业取向可以自主选择,每个职业取向中含有若干个岗位,覆盖了景观设计产业的相应环节。每个职业取向配有一套“学程”,包括设计选修课、相关选修课、通识课。整个“职业生涯学习地图”由80余门课程组成,构成“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体系,学生的成才路径由单一变为多样。我们在构建“高水平专业群”的课程结构时,理应做的比台湾的模式更好,“真诚地帮助人人成才”。
4.挖掘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资源
从一个案例讲起: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视觉艺术中心从2016年开始探索实践,利用“互联网+”,提供网络大师课程,指导每位学生完成每周一篇的“视觉日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一张A3纸上记录下来。广告设计专业三个年级共计积累“视觉日记”27606份,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生活、设计、艺术、科学、民俗风俗、展览、思政、美术等11个领域。通过“视觉日记”,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积累的习惯,提升人文素养、艺术审美等综合素养,同时也帮助教师克服教学瓶颈问题,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从“互联网+教学”到“教学+互联网”。从教师把自己的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到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互联网的“大师课程”,使教学从校园走向互联网世界,这是一个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的质的进步。
从“固化形态的教材”到“网络形态的课程”。进入21世纪,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极其迅速,学生接受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纸质教材越来越跟不上产业的变化,课程从以“固化形态”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网络形态”为主,这是必然趋势。这种转变首先从通识教育切入的确有其道理。在信息技术时代“视觉日记”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功能,成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从“专职教师的局域性知识”到“全球性的教学资源”。一个学校,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教师更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一个教师能够开出的课程数量也是有限的,单靠专职教师开出的课程,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的要求,无法满足帮助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多种成才通道的要求,无法满足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而“视觉日记”的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来源于全球的知识宝库和专家经验,这是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师所不能比拟的。
从教师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到师生开展“共同学习与交流”。今天教师的作用将有很大变化,从原来单一授课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在“视觉日记”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按照教材进行知识传授,学生也不是按照教材死记硬背,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都在进行学习和交流。这种方式,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还是对于教师更新知识、拓展视野,都是有效的、不可替代的。
以上案例说明,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格局要更大,教师的视野要更宽。现在的技术手段和资讯资源,不仅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全球最新的资讯,也可以同时借鉴太多业内“大咖”的授课技巧和经验。科学地遴选全球优秀的教学资源补己不足,为我所用,不仅可以解决由于高职扩招而带来的师资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师生(不仅仅是学生)获得最先进、最前沿、最优秀的信息,可以帮助师生学会到哪儿去寻找需要的知识,可以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向产业”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多元成才”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设的突出特点,“全球资源”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设的采集视角。
上一篇:对外合作,中国职教展身手